须弥座好像自古以来就是汉白玉佛像制作加工的时候必须有的一件组成部分,可以说虚拟做是佛教的造型艺术中不可或缺一部分,须弥座的发展跟佛像由坐姿变为垂足而作有着重大的影响。宽大豪华的佛座对后来的所谓罗汉床、甚至于帝王专用的高背宽敞的宝座, 都有间接或直接的影响。本文旨在抛砖引玉, 以待更多的研究者对敦煌石窟的佛座进行探知。
在著名的敦煌石窟中有四类须弥座:石雕须弥座、石雕金刚座、石雕狮子座、石雕莲花座象征须弥山的座就称作须弥座。与中国佛教艺术造像和绘画类似的须弥座, 我们在犍陀罗佛教艺术发育期的造像中也曾见到一二。如向佛奉献四只乞食钵, 佛结跏趺坐在铺有吉祥草的上下各有三叠涩、中间浅刻三朵四瓣花的须弥座上; 犍陀罗佛教艺术成熟期后期的帝释天拜访佛陀, 龛内有火焰纹背光的佛陀结跏趺坐在字形的宝座上, 中间部位阴刻线刻出五个菱形图案,正在修禅入定, 下面和周围有各种动物, 以显示场所的荒凉和佛前众生的安宁。在印度南部出土的公元3 世纪的石灰岩雕刻难陀出家和战斗场面中, 就有类似须弥座的宝座。
敦煌石窟须弥座第一种类型: 其特点为上下作长方形平台, 中间束腰部位也是稍厚的长方形( 体) 列格或画或塑壸门。壸门乃皇宫中的门,后来演变为建筑基础部位的细部名称,
诸如殿堂阶基、佛床、佛帐、石雕须弥座的束腰部位各柱间, 刻、画、砌成类似葫芦形曲线框状的图
石窟中佛床须弥座和晚期洞窟壁画的下部墙裙、佛坛四周等通常也画有此种形式的图案, 壸门内常画有伎乐、火焰宝珠等纹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