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雕塑艺术早在原始社会已经出现各种动物和人物的塑像,到了商周时代更有各种精美的玉、石雕刻品及青铜器,秦汉时期的陵墓石雕和陶俑塑造使雕刻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
佛教在东汉明帝永平年间自印度传入中国,佛教的造像艺术得以发展。佛像作为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人们崇奉的法物,以此来供奉祈福,以求平安。因此古人也将佛教称为像佛教,可见佛像在佛教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随手翻翻佛教史籍、历代高僧传之类的书,里面关于塑造佛像、绘制壁画、建寺起塔之类的像记载,真是极为丰富浩瀚,令人有读而不能穷尽之感。
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蓬勃的发展,后人有形容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足见佛教在当时的普及兴盛。这一时期出现的大雕塑家,如东晋时期“改梵为夏”的戴逵,戴顒父子,梁代“张家样”的创始人张僧繇,北齐“曹家样”创始人曹仲达以及之后唐代雕刻家杨惠之等,都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宗师。他们的艺术风格对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影响十分巨大,是中国古代艺术文化的瑰宝。
北魏时期,佛像在传统基础上吸收、融汇西来的风格,表现出清盈飘逸、挺拔俊秀的风貌。北齐和隋代的佛像,优美洗炼,形神兼备,在风格上蜕弃了西来的影响,成为本土化的佛教艺术的新形象。入唐以后,中国社会进入一个空前繁荣强盛的时期,文化艺术的发展也随之进入一个光辉灿烂的新阶段,佛教在李唐皇室的推动下,空前兴盛,留下了大量优美雄伟、绚丽生动的传世之作。